當他們走在樓梯間時,就已經清楚地聽到她說話的聲音。轉眼,我看見一個女人帶著三個小男孩,男孩約莫國小三四年級或者年紀更小。
看展的人不多,在他們上樓來之前,二樓只有我一人。那女人上樓後,便不斷地向男孩「解說」著展覽的攝影作品。
多年以前,在北美館看橘園展,陪我前去的朋友問我:「你看得懂嗎?」一瞬間,我突然不知道該如何回答。我想這個問題有點類似問別人:「你覺得某人性感嗎?」那是一種很個人的感受。當然,我也可以很機歪地請我朋友先定義所謂的「懂」是甚麼樣的境界,但我記當時是這樣回答朋友:「如果你被某幅畫感動了,應該就表示你懂了吧!」
念書時,有位英文老師對我影響深刻。那時英文總會考中翻英或英翻中,但如果輪到這位老師出題,絕對不會有這兩大項,原因無他,只因為:「語言是無法翻譯的,你必須用英文去了解英文。」也有過一位國文老師從不考詩詞翻譯,因為「翻譯只是一種讓人理解的捷徑,但卻絕不是欣賞詩詞的正確方式」。
活在一個升學競爭激烈的環境中,對於學習,我們的教育體系會採用最有效、快速的方式讓你吸收,然後,關於這些知識,從此我們的認知也就被框在這個「最有效」、「足以應付考試」的範疇中。在這樣的壓力下,家長還願意帶孩子來看展、接受美學的薰陶是可喜的。但是,我心裡卻忍不住冒出:「老天,可不可以不要用這種方式?」
我其實期待她能問問孩子們認為自己所看到圖像是什麼?對那些圖像有什麼感覺?我期待聽到那只有幾年的生命經驗及一百二三十公分高度所看到的視野,對於他們所看到的圖像會有甚麼樣的解讀。答案可能會在意料之外,甚至出現驚喜。但是我所期待的情節並沒有發生。
或許這位母親在這樣的假日午後想要藉著一場攝影作品的欣賞,提升孩子們的美學品味,但在此同時,她或許也同時扼殺了孩子們對於影像無限想像的可能。
而我,只是一個路人,懷著無足輕重的哀傷看著這一切過程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