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京都賞楓,從5/13訂好機票到11/14出發,整整六個月的時間。由於朋友曾經說:你幹嘛每次去都只去五天七天,為什麼不去久一點?所以訂機票時手依華就訂了十一天的行程。
十一天感覺蠻長的,加上從沒有在國外待過超過十天的時間,不過事情就是這樣,訂都訂了,機票是廉航又不能改,所以就開始想著如何安排這十一天的行程。
﹡如果我的資訊對你有幫助,請按讚讓我知道喔。
﹡如果聯結有誤或失效,請提醒我,以便更新最新的資訊。
春季賞過新綠之後,有幾個地方讓我想要再看看他們秋天的景致,所以是一開始就確定會去的地點。
出發的時間在十一月中,基本上是蠻不保險的,因為當時根本於法預測今年的天氣會是如何?一般來說雖然關西的楓葉平均在十一月初開始變色,但是月中是不是會有見頃的楓葉誰都說不準。像去年的楓葉就很亂,去年十月有一波強烈寒流,京都的楓葉毫無預警地變色,但緊接著寒流之後,氣溫突然升高,楓況又停滯不前,甚至到後來楓葉見頃時間都延後,才讓我因為臨時起意在12月初前往時還能看到狀況很好的楓葉。
不過儘管不保險還是有一些方法可以變通的,那就是山區因為溫度低、溫差大、所以狀況會比平地市區穩定,所以就把焦點都放在山區。那時也想過,把山區掃過一輪,之後就可以把焦點鎖定在平地。
確定了必訪的地點後,就會考慮到交通的問題。往山區的路途遙遠,如果不能有效地利用各交通公司推出的優惠票券的話,會很傷荷包。所以大概蒐集了幾個會用得上的優惠交通票券資訊後,在依照這些票券可以使用的範圍增加行程內容。
因為大原是我這次的主要目標,所以初期我把範圍鎖定在大原、八瀨、貴船、一乘寺周邊及東山地區,心想這次就把左京區踩得徹底些。於是依著紅葉情報網站上的地點一一去搜尋網路上的資料及評價。
但是,人生就是這樣,任何事情都會改變的。搜著搜著,開始又發現一些處於山區,有漂亮楓葉的景點,於是神護寺就冒出來了,既然去神護寺,那就該把嵐山納進來。那嵐山再過去是龜岡,龜岡有個鍬山神社看起來也不錯。於是範圍已經擴大到整個京都市的上半部甚至延伸到了龜岡,那北邊還有大德寺、每次都過門不入的仁和寺,那順便去看看吧!金閣寺又在大德寺跟仁和寺之間,算是順路。
既然考慮用京都觀光二日券,地鐵公車坐免驚,也可以到山科的毘沙門堂喔。
原來去貴船打算買叡山電鐵一日券,後來又發現關西周遊券,不但可以不需要再連續日期裡使用,涵蓋範圍還很廣,不但可以搭叡山電鐵,連公車也可以使用,奈良到箕面的行程全包,既然這樣還可以跑去桂駅買美山牛奶,桂在接近長岡京,長岡京有什麼呢?啊~光明寺,那個因為SONY電視廣告而在台灣打出知名度的長岡京光明寺,但是光明寺的楓葉很像比較晚變色,是不是要找個備案呢?嗯~附近還有一個幾乎沒聽過看過的善峯寺,見頃時間比光明寺早耶,加上網路上沒什麼訊息,去看看吧!
於是乎京都的行程從原本單純的左京區擴散到了高雄、嵐山、龜岡、長岡京、山科這些以前光想就覺得根本懶得去的地方,幾乎可以說是除了京都市區沒安排外,只差宇治沒去(因為去年去過了),否則就可以把外圍跑一圈了。沒錯,這次京都市區內大家說得出名字的地方,我幾乎都沒去。
至於奈良則是從室生寺跟長谷寺為起點。大部分的遊客到奈良都只限於到奈良市的奈良公園周邊的東大寺、春日大社。但上次跑了外圍,覺得值得,加上奈良交通網站上秋季臨時巴士的誘因,於是決定再加上談山神社。看著看著,秋季臨時巴士還有去好幾個不同的點喔。既然加開臨時巴士,應該就是平時班次不多或者根本沒公車到的地方,當然機不可失,反正我有近鐵周遊券。
吉野山好還是壺阪寺好呢?反正都先把資料查好,且戰且走吧。唉唷,壺阪寺再上去有個高取城跡,名字聽起來就很厲害的樣子 (結果去了高取城跡,壺阪寺根本沒進去)。
大阪則原訂是勝尾寺及箕面公園,但是勝尾寺實在太麻煩了,所以改去了在網路上也很少看到的久安寺,中途趁著換車之便跑去石橋駅旁邊吃了好吃極了的牛肉咖哩。
行前就知道這次有很多需要步行的行程,但是真沒想到會這麼累,因為在Google Map可以看到道路的實際狀況,但是你看不到路的坡度,而那些坡度及難度遠超過我的想像。但有趣的是,幾次去關西,遇到下雨的機率其實不高,但是這次卻又一半以上的時間都是處在陰天或者半夜下雨的狀況。因為天氣,途中還是刪減京都市區裡的部分行程,現在想想,當初規劃行程可能有點失心瘋,照原訂行程根本不可能走完,旅程的一半應該就癱了。而天氣因素讓我不得不改變行程,放慢腳步,身體才能獲得喘息的機會。
行前在家裡祈求神明及爸媽保佑我旅途順利,以往都會同時祈求有好天氣,但是這次天數多,不敢奢望,但是在少數幾個放晴的時刻,都讓我剛好在楓況極好的地方。我想,這天氣該就是老天爺要我放慢腳步的安排。所以雖然有些艱苦的過程,沒摔著也沒傷著,平平安安地回來了。
至於十一天的長度如何?之前不管去五天還是七天,回來都會戀戀不捨,思念遠方好幾天。但是這次或許是因為體力的支出,也或許是視覺感官上獲得了滿足,也或許是覺得那些地方不再遙遠,所以思念的後座力減少了許多,除了在篩選相片的時候。
我想應該不會有人像我這樣給自己找麻煩想複製我的行程,不過還是提出幾個建議:
- 不論賞楓或賞櫻,如果要往山區走,要考量體力,尤其是密集的山區行程,要有路程「遠又陡」的覺悟。在這次網誌的相片裡,你會看到階梯、階梯、階梯,無止境的階梯在岩前延展著。
- 穿適合山區走路的鞋子。登山鞋是最好的選擇,防滑、防水、硬底,可以應付絕大部分的路況。一般的球鞋或運動鞋的鞋底太軟,在很多狀況下無法保護腳部。帶登山杖雖然有點麻煩,但走山中步道時會是一個幫助。
- 適度的休息,有浴缸就泡澡,沒浴缸就找錢湯,泡澡後適度的伸展肌肉。這對舒緩身體疲累很有效,也會提供較好的睡眠品質。如果再加上營養補充品會更好。
- 這次我帶的都是排汗易乾的衣物,到奈良進飯店後第一件,就是把之前穿過的衣物丟到飯店的自助洗衣機裡,烘乾後在房間裡稍微晾一下就乾了,可以省下帶很多衣服的空間及重量。
- 行前做好行程規畫可以省下很多交通費用及時間。雖然住在奈良時五晚裡有三個晚上很任性地跑到大阪去吃喝,但是沒有多花什麼交通,也有充足的時間休息。
- 秋季跟春季裡日夜溫差大,日間是晴天的話,太陽偏西後的溫度會比陰天時更低,尤其在空曠的地方。寧可多帶可以保暖的圍巾手套也不要嫌麻煩。
另外比較讓我意外的是,原以為奈良在京都的南邊,溫度應該比較高,楓葉會比較晚變色,所以把奈良行程排京都之後。但沒想到結果是奈良的楓葉比京都更早變色,所以雖然才11月20日,在奈良的行程裡,有些地方的楓葉已經開始凋落。推敲應該是奈良周邊沒什麼很高的山當屏障,不像處在盆地裡的京都有三面被山環住,形成一個被包圍得較緊密的盆地地形,所以從大阪灣吹進來的冷風很容易就進到奈良地區,使得奈良的氣溫比京都低。我體會過奈良公園黃昏的氣溫,那可是會讓人凍到頭疼、鼻水直流的,比京都還冷。
所以如果要排京都奈良賞楓行程的話,不妨把奈良放在京都前面。
以上是綜合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