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這幾天專注在一本書上。這本書,已經向圖書館借了三次,無法續借的原因是:還書期限之後都有人在排候補等著借閱。於是從12月到現在,都是還書日期還沒到,就到圖書館網站上排候補,以防中間的空窗期太長。(這樣說來,好像該去買一本了齁!)

這本書叫「橡皮推翻了滿清」。

橡皮推翻了滿清

咦?沒搞錯吧?不是「孫文搞革命」才推翻了「腐敗的滿清」嗎?不是有「黃花崗七十二烈士」、「武昌起義」、「辛亥革命」嗎?

第一次看到這個書名,那潛藏在其中的顛覆感,讓我的好奇熊熊地燃了起來,基於我那深藏在體內、不屈不撓的反骨作祟,上網估了一下後,立馬就上圖書館網站查詢,結果還得排候補,一陣好等之後,才拿到這本書。

歷史,大家都讀過吧!而大部分對於歷史的「知」,都是從教科書上得來的,讀歷史要幹嘛?是為了借鏡嗎?為了從中學取教訓嗎?當然不是,是為了考試拿分數,至少大部分的人是這樣的。等到考試的枷鎖解除後,真正會去看歷史、深入研究歷史的人多不多?這我不知道,但我知道不包括我(啊!年輕時的我)。

記得以前的歷史課有本國歷史跟外國歷史,不管是本國歷史或外國歷史,我們看到的是「整理」過的「線」。為了避免年輕的學子有太多疑問,所以會以編譯者(當局)的主觀判定是、非,論定功、過,「適當」地過濾掉一些訊息。於是我們看到的是「主觀」的歷史,依年代循次漸進的歷史,而非「史實」。

第一次知覺到自己對歷史的存疑,年代已不可考,但真正印證了我的存疑的,是我與當時還是十歲的侄子的對話,那時他正在看迪士尼的動畫電影「花木蘭」。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動畫電影裡的「壞人」永遠都是橫眉豎眼,一臉張狂的邪惡,「花木蘭」裡的匈奴就是長這個樣,連他們養的獵鷹都是一臉壞相。當時畫面剛好就在花木蘭一行人等被匈奴困在雪地裡的情節。
我一時性起,便問姪子:「匈奴是壞人嗎?」
姪子毫不考慮地說:「是壞人啊!」
我問:「為什麼他們是壞人?」
侄子回答:「因為他們侵略別人的國家啊!」
我知道他們看過成吉斯汗的連續劇,於是接著問:「那成吉斯汗呢?他是好人嗎?」
侄子想也沒想就回答:「是好人啊!」
我說:「可是成吉斯汗也是所謂的蠻夷侵略宋朝啊,為什麼他就是好人?」
這下子侄子愣住,答不出來了。(我是個壞姑姑啊!)
然後我接著說:「這些所謂邊陲的蠻夷會侵略南方中原地區,是因為他們的生存環境很不好,他們為了求生存,加上當時的朝代積弱不振,讓他們有機可乘,他們才會侵略的,並不是因為他們天生就是壞人。很多事情,如果你站在當事人的處境想一想,就會知道沒有所謂絕對的好人或壞人。」
我不知道侄子當時懂了沒?但他後來大學念了歷史系,我還蠻開心的。

歷史,是由在鬥爭後,最後還站著的那個人寫的。「成為王、敗為寇。」既為寇,就失去說話、寫歷史的資格了。所以項羽成了莽夫,曹操成了梟雄。

但歷史並非「一條線」,他是一個面,而這個面,是由許多粗細不同的線,細細、密密地編織而成的,這些線,包括了地理、氣候、人口、職業、政治、經濟……無數的條件,有些甚至細微到如「蝴蝶效應」所說的,只像蝴蝶煽動翅膀時帶起的微小氣流,但這微小氣流可能在不斷地堆積推擠之後,引發出嗜人的狂風巨浪。

但歷史的教科書不能這樣寫,一旦這樣寫,鐵定整死千千萬萬的老師跟莘莘學子,於是我們學到了「過濾後」的歷史,或者說,當局者想讓人知道的歷史,至於那些「不想讓人知道」的,就自己去拼湊吧!

而對於所謂史實的追究,其實是受了羅賓的影響,沒錯,就是「海賊王」裡,「草帽海賊團」魯夫的夥伴,那個亦正亦邪的羅賓。她要找的,就是所謂的「正史」,一個被「天龍人」統治所謂「世界政府」所掩蓋的歷史。(海賊王不單是熱血,其中還挑戰了很多關於是與非、善與惡的傳統觀念哪!)

所以看完漏漏等的電視劇「三國」之後,個人對曹孟德先生的景仰簡直是如滔滔江水一般。只是,看的過程中,不免會不斷地希望手邊有當時的地圖,讓我搞清楚各個地理位置,到底是從哪裡逃到哪裡,又是從哪裡攻到哪裡?

話說,這本書為什麼看這麼久?第一次看時,我完全是依照以前念歷史的習慣去看它,看完之後,覺得作者真了不起,把許多歷史課本中遺漏掉的部分都補上,前因後果,來龍去脈都講了。但看完之後,我突然發現,腦子裡補上了很多遺漏的歷史,卻還是沒弄清楚:到底「橡皮」是怎麼弄垮「滿清」的。於是我的結論是,因為這17萬字,我是分批看完的,所以很多部分,我只留下「節錄」的印象。於是再看一遍時,就努力地想一次看完,17萬字哪,更何況許多片段是要前後對照的,所以還是沒弄清楚。然後,這次我終於搞懂我沒看通透的原因了。

歷史是有前因後果的,而且,很多的因,是在很久很久以前的,甚至,不只一種因,而「很多」「很久」以前的因,造成很多不同的「果」,而這許多的「果」,又成為了許多事情的「因」。所謂的「抽絲剝繭」該就是這種狀況(個人認為這個個案比抽絲剝繭還複雜)。

這其中,遠從東印度公司從中國輸出茶葉到美洲,後來造成美國獨立革命,之後又造成法國大革命、拿破崙崛起、之後法國侵略西班牙,造成西班牙的殖民地南美洲大動亂,南美洲紛紛獨立,因為戰爭,銀礦荒廢沒人開採,造成「銀漏」,適逢當時全球瘋橡膠投資,但橡膠投資泡沫化,最後這泡沫被美國的「托拉斯法案」戳破、許多投資者破產(包括中國),中國接著瘋鐵路,但因種種因由,鐵路投資也大敗,因為缺銀,所以造成國庫無存銀。東印度公司因為失去美國這個殖民地,於是開始進口鴉片到中國,因為銀漏與鴉片莫名被牽連在一起,所以林則徐的「虎門銷煙」成了鴉片戰爭的導火線,也開啟了中國被列強入侵的序幕。說到這裡,已經夠複雜了,卻還只是序幕呢。歷史是一張繁複的網,這本書充分了印證這個事實,滿清之所以覆亡,並不單純是因為腐敗,在這其中,許多人做過努力,而這些人包括李鴻章、亦訢、甚至慈禧等等等等許多在我們歷史課本中被否定的人。

我們太習慣以「線」的方式讀歷史,而忽略了遠在海洋的彼岸、的彼岸的變動,同時也牽動著本國的歷史,尤其在近代、「工業革命」之後,歷史的環節已經進入了「全世界」的範疇。許多事情,不是「單線」,而是「多線」、「多面」、「多變」地在進行。
「資治通鑑」是最著名的編年史,這部史學巨著的目的就是要以「史」為「鏡」,但畢竟是古「人」寫的(司馬光主導),依然有許多傳統觀念的綁縛。但不可否認,歷史就是要拿來借鏡的。只是,就如黑格爾說的:歷史帶給人類最大的教訓,就是:人類永遠不會從歷史學到教訓。

至於孫文,其實,十一次革命,竟然一次都沒參與到,滿清也不是革命軍推翻的,只不過是運氣罷了。所以這本書中,只有在最後略為提到令人啼笑皆非的烏龍革命過程。但,歷史教科書不會這樣寫的,真要這麼寫,可叫那「千千萬萬的愛國志士」情何以堪哪。

清末,不光是中國,更是全世界的大變動,就如書中所說:是一幅無與倫比、波瀾壯闊的景象。唉唉!真是令人心癢難熬啊。

我想,真要理出個頭緒,可能得先依這本書的內容,自制一份年表才行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沒有暱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