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些年的同學會,同學們都是單身赴會,因為那是規定。原因是如果帶另一半或小孩來,一:很多年輕時候的荒唐事不能盡興地講,怕有損他在對方心裡的形象。二:如果帶伴或小孩來,還要分神照顧與同學們不熟或年幼的他們,失去了同學相聚的意義。

後來因為該爆的料,該問的問題在前幾年的聚會中都已經講完、問完了,大家也差不多知道地雷在哪裡,小孩子也長大,有些人的另一半也開始因為零星的聚會開始跟大家熟悉了,所以開始會有攜家帶眷前的同學聚會。

在大家瘋癲地打鬧玩笑時,我常常好奇地問同學的孩子們:看過他(的家長)這樣子嗎?答案都是:不曾看過。他們驚訝於自己的父母有這樣的一群朋友(因為我們聚在一起時就會自動切換到十幾歲的中二模式),原來也做過他們現在在做的()。他們對於父母親「曾經年輕過」這件事感到新奇。

我是老么,是在爸爸的膝上長大,國中畢業後我便到外地就學、就業,此後的相聚時間變越來越少。聊天時,爸爸偶而會說自己的事,但是在父親過世後,我才發現我對他72年人生的認識竟人如此貧乏。在我們彼此重疊的生命裡,他是最最最愛我的人,至今我依然可以感覺得到他還在照拂著我,我卻從來不曾真正去知道他生命歷程裡的喜怒哀樂、高低起伏。

因此,我希望能了解媽媽的人生,但是即使有這個心思,我卻總以為還有時間而怠慢,並沒有抓住所有可能的機會與媽媽聊天。媽媽驟逝之後,我羞愧悔恨不已,他們是這世界上最愛我的人,他們走了,我不但失去了他們有形的存在,也永遠失去填補對他們的記憶的機會,手裡握住僅有的斷卷殘篇,證明了我的生命裡將有一大片的永遠無法拼湊出的空白及無法彌補的缺憾。唯一慶幸的是我知道爸媽相遇的過程,以及我出生時他們當時的心情。我的餘生都會帶著這份對他們羞愧與遺憾,即使我知道他們絕不會因此責怪我。

總是在失去後才知道原來時間已經用盡,才發現原來真正該做的、重要的事都太被視為理所當然而沒去做。

這些年看著年輕朋友一個個結婚、迎接新生命的到來,我會想著,他們會用什麼方式讓孩子記住自己呢?會如何將自己的人生經驗當成禮物送給孩子呢?當我們覺得時間還很長時,轉眼孩子就長大、獨立、開始有自己的生活,之後再也無暇聽大人們的叨絮。

孩子幼小時,父母會說故事、念童話、讀繪本小孩子聽,其實有很多的時間及機會,為什麼要說那些離孩子很遠的故事呢?為什麼故事裡的主角一定要是公主王子,而不是一個女孩、一個男孩、或者一個年輕人?為什麼不可以是真正曾經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呢?一定要在孩子心裡建構出王子公主的美麗王國,壞人一定會被打倒的完美世界?長大後我們都知道並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是這樣,更多的是真實的愛憎、苦樂。仔細地挖掘,會發現人生就是由許多的小故事串成的,偶然的機會翻閱了自己小學時的日記,看著看著才發現好多的小事情根本早就遺忘、甚至完全沒有記憶,但是那一小片一小片串聯起來,都是一段段完整的生命歷程。

孩子是父母的最愛,因此也是最該坦誠的對象,讓他們知道父母真實的樣子,知道你是如何成為今日的你,知道父母也是個「人」,人生裡也有好惡對錯,這都是給孩子最好的人生的教材,不是嗎?即使有過不好的過程、或是無法解開的心結,在互動的過程中,孩子的直接與純真,往往會給已經無法單純思考的大人超乎想像的答案,而從中獲得解答與救贖。在這段孩子最愛你的時候是不是可以說說自己給自己及孩子更多實際有益的成長機會?而將來他們在遇到有人告訴他關於他們父母的故事時,他們可以很自在地說:我都知道喔。

如果不再讀那些在現實生活中有違常理或幾乎不可能會成真的童話故事是不是可以在這樣的過程中溫和地讓孩子了解真實的生活是什麼讓他們成為更懂得判斷的人

是不是,大人們在這個過程中,也開始反思自己的人生,為了給孩子更正面的、充實的教育素材,而開始想讓自己成為更好的人?

是不是可以換一種床邊故事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床邊故事
    全站熱搜

    沒有暱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